人體需要熱量,而熱量是從飲食中的三大營養素「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質」獲得,這三大營養素普遍存在六大類食物中,而三大營養素外的維生素、礦物質攝取不足更容易造成「隱性飢餓」的問題,長期下來讓人出現抵抗力低落、身體疲勞等狀況,所謂的營養不足不僅僅是餓到面黃肌瘦,現代人的肥胖問題也是營養不足造成的結果。

單一的飲食是不健康的,換句話說,什麼水果減肥法、蔬菜減肥法、喝水減肥法……,這種光靠意志力以及挑戰身體極限的方法,多半讓你瘦一時而復胖後患無窮,說到健康瘦身沒什麼秘密,就是營養均衡而已,而要如何吃得均衡,比例上要如何調整,那就是每個人自己的功課了。

本篇文章根據107年新版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行的《每日飲食指南手冊》來做簡單說明,其中《每日飲食指南手冊》中建議的三大營養素占總熱量比例範圍為:蛋白質10-20%、脂質20-30%、醣類(碳水化合物)50- 60%,食物份數分配以近似的大卡數食物分配比例向上或向下調整。

《每日飲食指南手冊》中提到:在營養學上,最主要的熱量單位是大卡(千卡,kcal);一公克的醣類與蛋白質能提供4大卡的熱量,脂肪為9大卡;酒精也有熱量,每克的酒精則能提供7大卡熱量;至於營養素中的維生素、礦物質、纖維和水則不會提供我們身體熱量。

六大類食物的份量說明如下(引用自《每日飲食指南手冊》):

  1. 全穀雜糧類:以15公克醣類為準來計算 ( 約為70大卡 )
  2. 豆魚蛋肉類:以7公克蛋白質為準來計算 ( 約為75大卡 ) ( 建議選擇豆製品、魚類、蛋類、家禽及低中脂家畜肉類為主 )
  3. 乳品類:以8公克蛋白質為準來計算 ( 約為150大卡 )
  4. 蔬菜類:以100公克生重為1份
  5. 水果類:以100公克可食部分為1份
  6. 油脂與堅果種子類:以5公克脂肪為準來計算 ( 約為45大卡 )

為避免大家混淆,特別補充說明:以第2點的豆魚蛋肉類為例,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含有7公克蛋白質的中低脂肉類,一份約為75大卡的意思,這個熱量也包含了當中的脂肪部分,不單單為蛋白質的熱量。

 

一、全榖雜糧類(每日1.5-4碗,碗為一般家用飯碗,重量為可食重量)

我自己愛用的全榖雜糧類:稻米、豆類、南瓜、地瓜、山藥。

全榖雜糧類富含澱粉,為人體所需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,很多人怕胖忌米飯,一口白飯也不敢吃,卻轉身煮了一碗麵、吞下一塊麵包;或者是三餐不敢多吃白飯,卻在下午茶吃了一塊蛋糕,心裡還安慰自己:「才這麼一小塊,一定沒什麼熱量。」;又或者是餓了一整天,餓到受不了,出門逛個夜市順便吃個雞蛋糕、車輪餅,還沾沾自喜自己一整天只吃了一點點。

那些你以為體積小的食物並不代表熱量低,大多人所謂的:「我明明沒吃什麼,怎麼還是變胖了?」其中吞下肚的各式各樣食物,更多的是超乎你想像的隱藏油脂或糖分,這裡再次告訴大家,米飯絕非萬惡之罪,那些精緻澱粉才是發胖元兇。

另外,許多瘦身法強調的低碳水飲食,事實上讓你第一時間開心尖叫的體重降低,少的多半只是水分而已,同理可證,如同文章開頭所說的,只要不刻意克制,一旦吃回來就得重頭來過,苦口婆心的勸導大家千萬不要迷信這種速效的方法,慢慢來真的比較快。

 

二、豆魚蛋肉類(每日3-8份,重量為可食部分生重)

我自己愛用的豆魚蛋肉類:黃豆製品、雞胸肉、去皮雞腿肉、牛里肌、水煮蛋、海鮮類(鮭魚、蛤蜊、花枝、章魚、魷魚、透抽)。

豆魚蛋肉類富含蛋白質,許多人對於肉類有所誤解,尤其是老一輩的觀念裡認為變胖的元凶是肉吃太多,事實上並非完全如此,肉類有各種部位,不同部位油脂含量也不同,慎選食用部位加上細心烹調,你絕對可以大口吃肉、大口滿足又不發胖,這邊舉個例子:牛小排僅僅100g,熱量就高達500大卡;牛嫩肩里肌肉塊400g(大小如同我的整隻手掌攤開,厚度3.5公分),熱量同樣為500大卡,想聰明瘦身就要選對吃下肚的東西!

現代上班族多半用餐時間不固定,往往餓到一個極限,進了餐廳狼吞虎嚥、暴飲暴食,這裡告訴你一個有趣的小知識,大腦得到飽足感的訊息為進食後15至20分鐘,無論你在這段時間吃了多少,飽足感都是15至20分鐘後才會出現,而且不管你吃下1200大卡或是2000大卡,飽足感的差距沒有你想像中這麼大,你的狼吞虎嚥或許讓你瞬間吃進2000大卡還不自知。

處於瘦身階段的人,蛋白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,蛋白質可以延緩你的飢餓感,再加上瘦身初期身體處於變化狀態,你會比往常更容易感到飢餓,吃足蛋白質,讓擁有高飽足感的蛋白質延長你的飽足時間。

至於進食順序來看到底是蔬菜先還是蛋白質先,我自己覺得,如果你食量大,可以把蔬菜擺在前面,如果你食量不大,請先把足夠的蛋白質份量吃完再吃蔬菜,另外,無論何者,最好都擺在澱粉類前食用,培養成固定的進食順序。

 

三、乳品類(每日1.5-2杯,1杯=240毫升全脂、脫脂或低脂奶=1 份)

我自己愛用的乳品類:鮮奶、希臘優格、無糖優格。

乳品類食物主要提供鈣質、蛋白質、脂質,根據不同熱量需求的人,每人所需的乳品量不同,而這份營養需求,每日要求在360ml~480ml中間,過量攝取或許是讓你發胖的元兇,每日早晨一小杯牛奶不為過,但,再加上下午茶一杯紅茶拿鐵、從早到晚的三杯咖啡拿鐵,熱量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吃下肚的。

 

四、蔬菜類(每日3-5份,1份為可食部分生重約100公克)

我自己愛用的蔬菜類:高麗菜、花椰菜、娃娃菜、筊白筍、大番茄、甜椒、蘆筍、山蘇、龍鬚菜、小黃瓜、食用菌類(杏鮑菇、鴻禧菇、美白菇、金針菇、黑木耳)。

蔬菜含有不同比例的維生素、礦物質、膳食纖維以及植化素,能夠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素,年輕族群普遍養成外食的習慣,蔬菜的攝取時常是不足的,其實自己動手準備並不難,生菜前一晚洗好裝好,隔日帶去公司就好,一點也不麻煩。

大量蔬菜確實可以滿足人體飽足感,不要覺得蔬菜熱量低高飽足,就光吃蔬菜瘦身,再次強調,單一飲食習慣是錯誤的觀念。

同理對應在瘦身階段的人身上,蔬菜的攝取量為要點,你過往被過量食物以及熱量撐大的胃口,在大量食用蔬菜的同時逐步被滿足,細嚼慢嚥中,改掉狼吞虎嚥的不良習慣。

 

五、水果類(每日2-4,1份為切塊水果約大半碗~1碗)

水果富含維生素、礦物質、膳食纖維,看到這裡,一定不少人覺得既然和蔬菜差不多,心想:「吃不夠的蔬菜就用水果來補足吧!」殊不知卻可能落入另一個陷阱,你喜歡的那些甜甜的水果,無限制的吃下肚,同時代表著糖分的攝取過量,熱量一不小心也會超乎你想像。

常常看到新聞上談論著明星靠著蘋果、香蕉等等水果減肥,說穿了也不過只是一種低熱量飲食手段,也就是所謂的節食法,放到一般民眾身上,吃水果吃到飽,不瘦反胖的例子倒不少,說實話,那些名人的意志力與堅持如果可以好好放在理解正確的飲食觀念上,我們也可以少費點唇舌在這裡諄諄教誨了。

 

六、油脂與堅果種子類(每日3-7茶匙油+1份堅果種子,重量為可食重量)

我自己唯一使用的油類:橄欖油,當然食材或醬料中若是富含油脂,這時候就不需要特地用上。

不少女孩子聽到「油」這個字,馬上害怕的退避三舍(不過卻很愛吃蛋糕、零食),以為減肥就是瘋狂水煮餐,請不要這麼恐慌,就健康飲食的比例來看,油脂類全日營養占比為20%~30%,這些是你身體必要的營養,還能夠幫助脂溶性維生素A、D、E、K的吸收。

外食族日常飲食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油脂類,基本上食物要好吃,又油又香是基本盤,你不自己下過一次廚,永遠不會懂外頭的食物有多油膩,但,過猶不及,也有不少人偏頗到只吃水煮食物,我除了佩服你現下的意志力外,是不看好這樣有辦法長期維持下去的,沒有辦法長時間進行的瘦身方法,等同做白工的行徑,請各位三思,時間和身體都是很寶貴的。

 

七、大量的水(每日喝到體重✕30c.c.)

時常聽到有人問:「我到底要喝多少水呢?」「每天需要喝到3000c.c.嗎?」

有個簡單的算法:你本身的體重✕30c.c.=一日所需的基礎飲水量

每個人每日是需要正常飲水的,喝多喝少依照你的活動量來計算,小口啜飲好過囫圇吞棗,一次喝下大量(大約500c.c.)的水,身體其實也無法全數使用,小量定時的飲水習慣,身體才有辦法好好運用,還有,切勿以手搖飲料或茶飲取代水。

 

愛梨碎碎念時間 健康生活是一種態度的養成,不只是一種口號,天天要有蔬菜水果豆魚蛋肉類全榖雜糧類乳品類油脂,缺一不可,以原型食物為優先選擇,乳品類全脂或脫脂見仁見智,個人認為適當用量都是可以的

 

詳細資料請參閱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【每日飲食指南手冊】可免費下載PDF檔手冊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愛梨 的頭像
    愛梨

    愛梨|旅行梨子咬一口

    愛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